粮食安全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基础,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是乡村振兴的头等大事。近年来,新密市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以刘寨镇水竹园村为示范点,通过优质作物品种推广、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和高效耕作管理技术的多维度整合创新,构建了一种丘陵区旱作农业绿色种养循环新模式。
水竹园村与河南农业大学联合实施“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黄淮海南部集约化农区氮素面源污染发生过程与调控机制”项目, 该项目引进农大现代化生态、低碳、智慧农业耕作技术模式,在玉米、小麦和有机果蔬类品种选择、种植过程管理和废弃物低碳循环利用三个方面进行示范和推广。目前共投资500万元,建成生态低碳智慧农业示范模式180亩,主要包括高产玉米、河南农业大学华之秀冰糖瓜等特色果蔬种植。建有覆盖整个示范基地的“水肥药一体化”智慧滴灌,种植过程中配套智慧管理技术,实现农业智能化、信息化和自动化。
通过智慧农业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精准和高效,利用各种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时了解土壤、气象、水文等环境信息,以及作物的生长状态和营养情况,从而更加精准地进行种植和管理,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自动化和高效化。并根据作物的需求和土壤情况,自动进行浇水和施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通过生态循环和有机农业等方式,回收和利用农业废弃物,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7月17日,河南农业大学校长介晓磊、发展规划处处长张朝阳、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吴建宇一行来到新密市刘寨镇水竹园村对绿色种养循环示范基地进行考察,新密市农委和刘寨镇领导陪同。介校长指出河南是粮食主产区,要以农业科技带动生产力,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充分利用水竹园村闲置民宅,全力打造“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鼓励农大教授专家和研究生深入田间地头,解决农业实际问题,培训种植和养殖人才,带动企业创收,农民致富。并建议水竹园村建设“村史馆”,实现乡村产业、人才和文化的全面振兴。
新密市农委主任李瑾瑜介绍了全市农业发展概况,将会加派农技人员进行技术指导服务,支持河南农业大学科技成果在新密市落地。协助组织收集示范基地周边畜禽养殖废弃物,利用农大先进技术进行生物转化和资源化还田利用。在水竹园村进行粮食高产示试验成功后,将面向全市推广“吨粮田”,全面提升新密市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联合推动丘陵地区旱作“高效、生态、低碳”和循环农业新模式的发展,为新密市的农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来源:郑州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