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晓迎晖,晨光熹微。市科技特派团关岭团的三位畜牧专家一大早便已在赶往关岭自治县花江镇的路上,对于每个月需要往返关岭五六次的他们而言,早出晚归已成家常便饭。
“此次到关岭花江镇主要是对该县的50余户养殖户开展肉牛技术培训,从饲草管理、肉牛繁育和疾病防控三个方面入手,让养殖户能够掌握科学系统的养殖技术。”市科技特派团关岭团团长、市草地工作站站长雷会义告诉记者,市科技特派团关岭团共有20名成员,其中就有5名专门服务于关岭牛产业。
据了解,市科技特派团关岭团从去年4月开始启动科技服务工作,先后选派2批20名市、县两级专家服务关岭,其中正高级职称专家2名,副高级职称专家9名,中级职称专家9名,并且就该县的产业布局有针对性地进行科技帮扶,涵盖肉牛、饲草、中药材、经果林、蔬菜、植保等种养殖领域。
“在养殖肉牛的过程中,特别是集中养殖的情况下,接种疫苗尤为关键,因为一旦有一头牛染上病,那么整个牛群都会陷入被传染的危险之中,而通过接种疫苗,可以让牛群产生针对相应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预防或控制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在课堂上,市科技特派团关岭团成员、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兽医师孟惠惠以“肉牛常见疾病防控”为主题展开培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概括了肉牛接种疫苗的重要性和常见的疾病防控手段。
“肉牛养殖的过程中,一定要到月龄后才能配种,还要注意实时配种,我们抓好繁育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要改良品种,优育品种。”在肉牛繁殖配种技术培训课上,市科技特派团关岭团成员、市农科院畜牧师张清伦简明扼要地讲解了肉牛繁育环节需注意的要点。
雷会义则是从常见牧草及饲草作物栽培管理利用和粮改饲青贮加工与利用两个方面为养殖户系统性培训,详细解答与饲草相关的各类问题。
在培训结束后,花江镇前锋村的养殖户陈毅表示此次培训内容非常实用,回家之后将结合培训课上所学习到的知识,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养殖管理,同时把学到的养殖知识和技巧分享给其他养殖户,让村里的养殖户都能科学饲养肉牛。
“自开展科技服务工作以来,我们各自包保乡镇和企业,务必实现科技服务全覆盖,每名成员在与乡镇和企业对接后要进行实地摸底,详细了解产业布局和基本情况,然后开展实地指导和技术培训工作,要求每人每年服务时间在60天以上,并且还需把实验项目带到关岭,帮助关岭在产业发展上实现提质增效。”雷会义说道。
花江镇文山村饲草研究项目是市科技特派团在关岭牵头打造的项目之一, 该项目对12个青贮玉米品种、13个紫花苜蓿品种、7个甜高粱品种和3个燕麦品种开展种植比较试验,从产量上进行研判分析,筛选出在关岭最适宜推广种植的饲草品种。同时,还将多花黑麦草和光叶紫花苕进行混播,有效提高了饲草的产量、品质和土地利用率。
在花江镇锡厂村关岭牛养殖场,一车车新鲜的皇竹草从草山草坡运到养殖场,再经过饲草粉碎机切割粉碎后储藏进青贮库中,以解决冬春两季的缺草情况。
“在青贮过程中,新鲜牧草含水量高,一不注意进空气就容易造成霉变,所以你们在青贮皇竹草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控制水分,严格做到厌氧发酵,压实压紧密封好,这样储藏的时间也会更长。”得知最近锡厂村关岭牛养殖场正在加工青贮饲草,雷会义当即前往进行实地指导,提示青贮过程中需注意的要点。
从饲草种管、肉牛繁殖、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控,市科技特派团关岭团在关岭牛产业发展上全过程指导,“一条龙”服务,不仅定期不定期开展实地指导、集中培训和入户走访,平日里一旦有所需要,还将通过电话、微信等“线上”渠道实时指导,随时解决种养殖技术上的各种难关难题。
“市科技特派团的专家们的帮扶,让关岭广大养殖户少走了不少弯路,就比如紫花苜蓿这个饲草品种,它一生只能施一次尿素,如果多次追施尿素,该品种就会退化,导致产量变低,成本增高,而这个知识点正是专家们到来后才普及开的。”关岭牛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郭燕平说,通过市科技特派团的专家们对县生态畜牧发展中心和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以及县内养殖大户进行指导培训,已然在全县形成了养殖技术“传帮带”的良好氛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市科技特派团关岭团围绕关岭自治县农业产业需求和养殖户生产生活需求,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上,送到牛场圈舍中,不断伸长智力帮扶“触角”,为乡村振兴添翼增速。
雷会义说:“下一步,市科技特派团关岭团将持续发挥科技特派团的专业优势,围绕关岭‘2+N’的产业布局,在关岭牛、中药材、饲草、蔬菜、经果林等产业上下足科技帮扶的硬功夫,以实际行动助推产业振兴,助力群众增收。”
来源:安顺日报